猴年的春节如约而至。在这个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家家户户免不了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喜气洋洋,忙忙碌碌。春节,是出门在外为生活打拼的人,都梦想着回家的日子;春节,是劳作一年给自己放松的“特殊假期”;春节,是合家老少团圆的机会...... 2016年春节,有一天值班,过年未远行,在西安过春节。新年在周边走一走,转一转,同家人团聚过新年。讲一下新年见闻与体会。
“环保意识增强”每年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便开始大量购买年货、鞭炮、礼品。爆竹声中辞旧岁,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但西安的大气污染指数已全国都排在前列,旷日持久的大范围雾霾让民众深切感受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今年春节从官方到民间都呼吁不放炮,不做“吸尘器”, 今年除夕晚上十二点,小区外的街道上,烟花爆竹仅仅燃放了二十来分钟,与往年响彻云霄、震耳欲聋、噼里啪啦不到凌晨两三点根本停不下来形成巨大的反差。今年春节放炮的数量明显减少了很多,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国人的传统习俗,政府部门也不好在此期间过多干预,只有人们自己转变观念,才能将“禁鞭”落到实处。西安居民自觉抵制燃放烟花爆竹的表现让我大出意外。毕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吗,文明过年也有味。
电视播放的公益广告多了,看了给人正能量”和家人、亲戚边聊天边看电视,老人们对这方面的变化感触比较深。过去电视台只放商业广告,很少播放公益内容。他们觉得,社会风气引导与不引导,还是不一样。这些公益广告和短片,讲中国传统,讲孝道、亲情、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会关爱,很能打动人心,给社会注入正能量。现在大家都忙着工作挣钱,人际关系比过去冷淡了,很多好传统好风气正在消失。电视里多播放这些有人情味的广告和短片,可以帮助人们温习传统价值,更多地看到社会光明面,矫正个人不良习气和社会不正之风。
“互联网改变阅读习惯,书店音像店、报刊亭变少了”。现在互联网和手机对阅读、资讯获取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巨大改变,在市场上已表现得十分清楚。大家有微信、QQ、各种手机软件,来看新闻、聊天。以前西安的书店、音像店、报刊亭还是比较多的,这次发现不那么容易找了。音像店基本绝迹,个体小书店很少。找到一家进去看看,也主要卖一些教辅和杂志,夹杂着卖文具玩具,很少有人光顾。虽然有好几座大的书城,但靠近周边居民社区的书店、报刊亭数量和摆放的报纸杂志品种明显减少,即使是那些过去常见的销售盗版光盘、图书的小地摊,也难得一见了。如何在新业态条件下,加强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图书市场开展网上销售配送,解决基层群众读书难、买书难的问题,已经是我们亟需研究解决、责无旁贷的问题。
“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收入普遍提高。年轻人低收入的能赚2000-3000元/月,更多人收入在3000-5000元/月之间,如果能有一技之能收入能达到5000元/月以上。汽车普及率提高很快。年轻人和父母在一个城市生活的基本都买了车。普通家庭买10万以内的国产车,有钱的家庭买20万以上的合资车撑门面。
“火车站、地铁站志愿者热心服务” 伴随着浓浓的年味,让我感动的是工作在车站、街头、社区的志愿者们。火车站、地铁站回家的人们眼中充满了焦急和渴望,大包小包的行李装载着一年的收获和思念。“阿姨您好!您是去哪里?” 身边一位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夹的学生模样的孩子热情的问,“我是志愿者,让我来引导您到候车室。”大学生志愿者在如潮的人流中格外引人瞩目,面对来到车站一脸茫然的旅客,志愿者口中重复着“您去哪里”、“我帮您拿行李”,这些话语每天都在为人们指引“回家的方向”。在北郊城市运动公园附近,马路边上一路都有租自行车的。一排排环保公共自行车干净整齐的停放在那里,在寒风中,一位四十出头的妇女拿着刚刚拧过的抹布,手和脸都冻得有点发紫还在认真擦洗自行车,我们停下车问她为什么不戴手套,她说戴上手套有些不方便。她说,她家就在附近住,闲着没事来把这些自行车擦干净,当有行人过来借用时投来感谢的目光,她会感到心里暖和得很。“志愿者”们用行动传递了正能量,成为西安最美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