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疾病专题 > 正文

疾病专题

据统计,大约30%的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我国至少有二亿以上的疼痛患者。每3个门诊病人中,就有2个是伴有各种疼痛病症或症状的病人。疼痛已被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除了吃药、打针外,在康复治疗里还有一个治疗方式,那就是“体外冲击波治疗”!

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是一种利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疾病的物理方法。ESWT具有非侵入性、组织损伤小、缓解疼痛、并发症少、治疗周期短、治疗风险低、费用低廉等诸多优点,已成为一种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一、治疗原理

冲击波治疗骨骼肌肉软组织疼痛是介于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之间的一种全新疗法,冲击波医学具有非侵入、无创伤、高疗效的特点,在医学界誉为“不流血的手术刀”、“最佳的疼痛物理疗法”、“非手术治疗疼痛的的最后一道防线”。

1、空化效应

冲击波在人体组织中传导时,一些微小气泡会产生微喷射流,并伴有气泡急速膨大现象,利于疏通微细血管,加速治疗部位的微循环。

2、成骨效应

冲击波携带能量和方向性,可对细胞产生不同的拉应力和压应力。拉应力可促进软组织松解,裂解硬化骨;压应力可改变成骨细胞增长、分化,从而愈合。

3、修复作用

冲击波破坏局部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刺激各种组织修复因子的产生,直接参与病变的修复,对于肌腱、韧带等各种缺血组织病变的治疗具有更大的意义。组织损伤修复重建、

4、镇痛作用

冲击波治疗后的即刻短暂疼痛是破坏了慢性病变的组织,激活了炎症反应过程。治疗后数小时或更持久的镇痛是对神经纤维产生的刺激,使神经敏感性降低,引起细胞周围自由基的改变而释放抑制疼痛的物质,提高疼痛阈值,从而减轻疼痛。

二、治疗作用:组织损伤修复重建、组织粘连松解、高密度组织裂解、阵痛及末梢神经封闭、炎症及感染控制、解决钙化问题、促进骨骼生长、促进肌肉松弛。

三、适应症

(一)软组织疾病

1、肩部: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等;

2、肘部: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肱骨内上髁炎(高尔夫球肘);

3、手腕部:腱鞘炎、手指关节炎、腕管综合征;

4、膝部:髌腱炎、膝关节炎等;

5、足、踝部: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跟腱挛缩等;

6、颈、腰部:颈腰部肌肉疼痛、尾椎痛、腰椎第三横突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骨组织疾病

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早期)

三、禁忌症

(一)、全身禁忌症

1、有出血性疾病或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2、治疗区域存在血栓;

3、妊娠期及有妊娠意向的妇女;

4、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及治疗部位有金属植入物者;

5、皮肤破溃处;

6、痛风急性发作患者;

7、已多处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

(二)局部禁忌证

1、肌肉、肌腱、筋膜断裂及严重局部损伤患者;

2、体外冲击波焦点位于脑及脊髓组织者、位于大血管及重要神经干走行者或位于肺组织者;

3、关节积液患者,易引起关节积液加重;

4、治疗部位存在骺板;

5、治疗部位存在假体,如硅胶乳房等。

四、不良反应

(一)局部不良反应

1、局部皮肤红肿、瘀斑、血肿

皮肤发红是ESWT常见的不良反应,瘀斑和血肿的发生可能与使用的冲击波能量有关,口服抗凝药患者容易发生,但存在个体差异。这些不良反应一般都是暂时性的,经过保守治疗和休息后多能恢复。

2、局部疼痛反应增强

皮肤发红是ESWT常见的不良反应,瘀斑和血肿的发生可能与使用的冲击波能量有关,口服抗凝药患者容易发生,但存在个体差异。这些不良反应一般都是暂时性的,经过保守治疗和休息后多能恢复。

3、针刺感、麻木、感觉减退

高能量的冲击波治疗对周围神经可能有一定的损伤,但一般在两周内可完全恢复。

4、接触性皮炎

比较少见,可能是体外冲击波强烈的物理刺激破坏了皮肤屏障所致。

(二)全身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在体外冲击波治疗后出现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这可能与体外冲击波对机体组织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导致血压波动和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有关。

五、治疗方案

临床上根据疾病类型、疾病不同阶段、疾病不同部位等因素选择治疗能量、频率和次数,一般一个疗程治疗3~5次,治疗间隔时间为1~7 d,通常间隔3-5天,必要时可适当增加治疗次数。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