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疾病专题 > 正文

疾病专题

癌症的病因非常复杂,目前仍未完全明确,当异常的细胞快速产生,并超越其正常边界生长,或侵袭临近部位、扩散到其他器官时,癌症就发生了。一般认为,癌症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基因变异而造成的细胞无限增殖性疾病。

一、癌症能否防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国际先进经验表明,采取积极预防(如健康教育、控烟限酒、早期筛查等)和规范治疗等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显著效果。

二、癌症不遗传,但是一些癌症的发生具有家族聚集性。

癌症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癌症本身并不会直接遗传。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并不一定就会得癌,易感人群和高癌家族成员也不是对任何癌症都易感,但是得癌症的风险确实比普通人群要高一些。

一些癌症确有家族聚集现象,一个家族中同时或先后患上某种癌的现象并不少见,这其中既有遗传因素、又有传染因素、还可能与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有关。

目前,人类对癌症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了解,很多癌症的病因还不明确,已被证明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癌症有30余种。比较常见:乳腺癌、甲状腺癌、鼻咽癌、5%~10%胃癌、20%~30%结肠癌、肺癌、卵巢癌、前列腺等与遗传关系密切,患者直系亲属要高度警惕。保持良好得生活习惯、定期的健康体检有助于癌症的预防和早期发现。

三、癌症本身不会传染,但是由于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癌症,这些致癌微生物会在人群中传染。

癌症并不是一种传染病,癌症本身不会直接传染,但有些导致癌症的微生物则有传染性,经常与其接触的人就有被传染的可能性。

全球有16.1%的肿瘤与致病性病原体有关,在发达国家传染性病原体导致的癌症死亡占6%,而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22%。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了11种/类对人类可以致癌的传染性病原体,包括一种细菌,七种病毒和三种大寄生虫。每一个传染源至少引起一种癌症甚至几种癌症。这些传染源分别是:①细菌:幽门螺杆菌(HP)。②七种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EB病毒(EBV),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人T细胞嗜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和艾滋病病毒(HIV)。③三种寄生虫:埃及血吸虫,麝后睾吸虫和华支睾吸虫。

四、疫苗接种可以预防癌症,合理的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癌症。

疫苗预防肿瘤,是近年来全球癌症防治的一大进展。研究表明,目前已有两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相关肿瘤发病风险,起到较好预防效果。它们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预防导致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来进一步预防肿瘤的发生。

HBV(乙肝)疫苗:我国肝癌患者中90%与乙型肝炎持续感染有关,因此建议适龄人群及早接种乙肝疫苗。如已经感染乙肝病毒也需要及时治疗,且定期对肝脏功能和病毒载量进行检查。

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该疫苗接种后可预防和HPV感染有关的宫颈癌、阴道癌、肛门癌、阴茎癌、外阴癌、喉癌等,尤其是女性群体中最容易发生的宫颈癌。HPV疫苗分为两价、四价和九价,不同疫苗针对的人类乳头瘤病毒亚型数量略有差异,建议适龄女性及早接种,而40岁以上女性或易感人群不仅要接种疫苗,还需定期筛查。

五、增强机体免疫力,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微生物等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性物质的一系列保护反应,是人体抵抗感染、肿瘤等疾病的一种能力。人体免疫力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证明,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无法清除体内变异的细胞,导致肿瘤细胞大量增殖。

免疫力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先天的免疫力,即婴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基本是固定不变的;另一种是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和很多因素相关,如饮食、运动、睡眠等,是可以改变的。

增强机体免疫力,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保持乐观的心态、维持健康的体重、坚持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等。

——摘自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