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八月至,秋蜂起”。夏秋季正是蜂类活动最为活跃的季节,我院急诊已经陆续接诊了5例蜂蜇伤患者,均出现伤口剧痛、皮肤瘙痒等症状。蜂蜇伤不仅会引起局部疼痛和红肿,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蜂蜇伤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常见蜇人蜂有两大类:蜜蜂和胡峰(马蜂、黄蜂、土蜂、细腰蜂等)。二者均建巢群居,一旦受到惊扰就会倾巢而出。蜜蜂蜇刺生有倒钩,蜇人后蜇刺脱落,蜜蜂死亡。蜜蜂性情温和,不会主动发起攻击,只有受到威胁时才会殊死一搏。而胡蜂又称“杀人蜂”,体型较大,性情凶猛,攻击性和毒力较蜜蜂强。胡蜂蜇刺不易脱落,可反复蜇刺
蜂毒成分复杂,不同种的蜂毒成分大不相同,主要肽类、酶类和生物胺类。局部反应通常表现为红肿、疼痛和瘙痒,严重的可能化脓和坏死,毒液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过敏反应、横纹肌溶解、溶血、肝肾损害、心肌梗死及神经系统损伤等。
蜂蜇伤的致死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过敏反应。常发生在蜇伤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表现为皮肤瘙痒、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不及时救治会因过敏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其二是多脏器功能衰竭。蜂毒进入体内引起全身中毒,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轻者治疗后好转,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昏迷、休克、心脏骤停等,常于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亡。
如何防范?
1.远离蜂类,切勿惊扰蜂巢。不要在蜂巢附近活动,避免惊扰蜂群。发现蜂巢后,不要私自处理,报告消防部门,在专业的设备下处理。
2.路遇蜂类,小心应对。 如果发现蜂巢或被蜂群攻击时,应尽快离开该区域。不要挥动手臂或跑动,这可能会激怒蜂群。
3.外出时要防患于未然。不要在可能有蜂巢的附近打闹、野炊;不要使用香水或带有强烈气味的化妆品;避免穿着鲜艳或带有花香的衣物,尽量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以减少皮肤裸露的部分,降低被蜂类攻击的风险。
4.过敏人群应尽量避免蜂蜇伤。
被蜂蛰了如何急救?
1.尽快离开被蜇现场:首先,要尽快离开被蜂类攻击的地方,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2.拔出蜇针:如果被蜜蜂蜇伤,其毒刺带有倒钩,会留在皮肤上。此时应尽快而轻柔地将其拔出,避免挤压毒囊,以减少毒素的注入。注意,黄蜂毒刺不带倒钩,但也要清除。
3.清洗伤口:蜜蜂的毒液呈酸性,可用温和的肥皂水、5%碳酸氢钠等碱性液体冲洗或湿敷伤口;马蜂的毒液偏碱性,可选用食醋或1%醋酸溶液等酸性液体冲洗或湿敷伤口;如果不清楚蜂的种类,就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此外,可以使用冰块或冷湿毛巾对被蜇部位进行冷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4.密切观察与就医。在接下来的几小时内,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全身反应。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最后,蜂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既有其存在的价值,也可能给人类带来一定的风险。通过了解蜂类的种类、毒素、以及相应的处理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大家在面对蜂蜇伤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